close
【新華社】

夏日的傍晚還有些許暑氣,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蒿溝鄉槍李村農民鄭國伍在忙完了一天的農活後,在自家院子裏開始了自己的副業——教一隻小猴騎車。

「三十年前,我就跟著我叔的馬戲團全國各地表演,最遠的去過新疆,」說起當年的闖勁,老鄭很是自豪,成家以後,就慢慢不去外頭了,在農閒的時候擱家裏幫一些馬戲團馴小獸,比如山羊、猴子、小狗等。

埇橋區農村流傳下來這樣一句話——「田間地頭、牽羊遛猴」,在一般農村不常見的馴獸場景,在這裡卻比比皆是。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唯一的國營馬戲團安徽明星大馬戲團的前身「宿州大眾動物表演團」創造出這樣一個紀錄:門票5分錢一張,一年內竟然創下40萬人民幣的營業收入。

宿州市馬戲協會秘書長、埇橋區文化館館長張永恒告訴記者,埇橋馬戲始於明末清初,當時出現了眾多以馴獸為生的馬戲班社,由於馬戲的行業特點及其時代因素,馬戲文化始終沒有進入主流文化行列,而是頑強存續於民間。經過數百年的文化積澱、藝人們的代代相傳,馬戲已在宿州市埇橋區形成規模。

2006年,宿州市埇橋區被授予中國唯一的「中國馬戲之鄉」稱號。而「埇橋馬戲」在2008年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最新數據顯示,埇橋區已發展各類馬戲團300多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創收不完全統計達3億多元,佔據了全國馬戲市場的半壁江山。馬戲已成為埇橋區最大的文化產業。

但是多年來,由於多方面因素限制,埇橋馬戲一直未能產生龍頭馬戲團,300多個團,接近2萬人的演出隊伍,五年整體年收入都未必能與一些世界知名馬戲團相提並論。

「加拿大『太陽』馬戲團、俄羅斯國家馬戲團等知名馬戲團,年演出收入達到5至10億美元,」安徽明星大馬戲團前業務團長、現安徽宿州永樂馬戲團團長楊恒君說,埇橋馬戲有一流的演技,卻沒有一流的服裝道具,更沒有現代的聲光燈控設備,不少節目屬於聲樂界的「原生態」,傳統性過之而時代性不及。

張永恒告訴記者,目前八成以上的從業者都是初中沒有畢業,有些甚至是文盲。「中國馬戲行業的低門檻,從業人員參差不齊,導致了馬戲節目的粗糙。埇橋馬戲同樣也處在重實踐、輕理論的初級階段。」

張永恒說,馬戲是文化遺產,貴在繼承與發揚。宿州埇橋區正積極實施「馬戲振興」計劃,希望能讓讓祖祖輩輩傳承的馬戲藝術得以延續,也讓陷入困境的埇橋馬戲重新煥發新的光彩。

根據埇橋區政府出臺的埇橋馬戲「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埇橋區努力實現馬戲藝術發展的「一個培訓中心、一座馬戲城、一個動物飼養繁育中心、一個馬戲藝術基金會、一個野生動物園」目標。

埇橋區文化局局長宋健表示,當地政府將建立馬戲網站,推進民間團體的演技交流,展開綜合培訓,主動創新增強藝術時代性,全方位提高埇橋馬戲藝術的整體水準。(完)

【2012-07-28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msos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