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為、中興等政府色彩濃厚的大型企業在海外的擴張動輒得咎,但民營企業的拓展實際卻相當順暢。
新華社
美國國會最近指稱華為和中興的擴張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這場風波凸顯了中國大型企業在海外拓展遭遇的困難,但也掩蓋小型企業的發展實際相對順暢的趨勢。

英國的「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州最近鋪紅毯歡迎50位到當地探尋投資機會的大陸各行各業企業家。報導指出,如果華為和中興代表中國工業的「巨鯨」,訪問威斯康辛州的這些投資者就是「小魚」。

這些「小魚」的潛在投資目標包括高階摩托車生產商Eric Buell Racing,或是水處理技術開發商AquaMost等,這些交易不會成為調查的目標,不致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也不會遭到排斥。

「金融時報」的報導指出,圍繞華為的激烈交鋒成為輿論的注意焦點後,也模糊了正在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對美國和歐洲的投資,已透過大量規模較小的交易迅速飆升,而且往往獲得熱烈歡迎。

報導指出,2009年之前,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大約是每年30筆交易,總價值不及5億美元。但據經濟咨詢公司Rhodium Group的資料,這類交易過去兩年迅速增加,如今已達到每年平均100筆,總值約50億美元。

根據Rhodium的統計,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也從前些年的每年不到10億美元,增至去年的大約100億美元。最大的交易通常由中國工業界的「巨鯨」國企推動,但約占三分之二的大多數交易卻是「小魚」努力的結果。

外國對「巨鯨」和「小魚」的態度截然不同,中國大型國企在海外的併購與投資,經常被不懷好意地拿到放大鏡下仔細檢驗,而真正的民營企業則能一路順暢地獲得熱烈歡迎。

中國國企最近完成了幾樁大型的海外交易,例如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對葡萄牙公用事業集團EDP投資35億美元,中石化對美國Devon Energy 投資22億美元。然而,這些巨額交易的實際影響並不大,幾乎都只涉及少數股權,和金融投資無異。

相形之下,大陸民營企業的海外擴張之路就平坦得多。未達到國家安全審查門檻的小筆收購,固然容易獲得通過,即使是較大的交易,如三一重工以4.75億美元收購德國混凝土泵製造商Putzmeister,也照樣得到放行。

麥肯錫公司 (McKinsey)上海分公司董事陸浩文表示,中國企業已學會在交易時多方面妥善考慮,例如承諾不會解雇工人,以化解當局的疑慮和阻攔。

他說:「中國企業在許多交易中傳達的訊息顯示,他們接手並不意味末日來臨。企業不會被毀掉,公司治理也沒有脫軌。」華為當然也可以提出類似的承諾,只是背景中的政府身影卻重重地壓倒了這樣的表態。所幸,中國還有成千上萬沒有類似包袱的企業,他們仍然引領中國工業向美國和歐洲邁進。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msos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