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多源頭的,馬家文化即明證。圖為南湖區梅花洲。
圖/本報浙江嘉興傳真

1959年初春,一群農民在浙江嘉興南湖人民公社(今城南街道)馬家浜自然村挖坑漚肥,挖出了大量的獸骨和古代遺物,驚動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很快地,文物專家家與相關單位組成考古隊,來到馬家浜進行考古發掘。

於是,在這塊東西長150公尺、南北寬100公尺,面積約15000平方公尺的土地裏,相繼出土了石錛、石斧、礪石、石紡輪、骨耜、骨哨、骨鏃、骨錐、骨針、骨鑿、陶釜、陶壺、陶豆、陶缽、陶盆、玉珠、木槳,還有碳化的麻織物、圓角菱、秈稻和粳稻穀,據科學測定,距今都已有6000至7000年,屬新石器時代,從而揭開了當時馬家浜人的生活情景。

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遠流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頭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遠古的江南是落後的,中華文明是由北向南逐步傳播的。直到20世紀20年代,大陸一群考古學家先後對江蘇常州的奄城、上海金山的戚家浜和浙江平湖的乍浦沿海一帶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不少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初步揭開在新石器時代江南地區,已有人類居住、生活的神秘面紗,人們才開始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文明是多源頭的。

1949年中共建政後,隨著考古工作的發展,發現距今7000多年以前,當中原、海岱、遼西新石器文化競現光彩的時候,太湖流域地區的文化,以及錢塘江南的河姆渡文化,也正在嶄露頭角,譜寫出文明的新篇章。

在新石器時代,馬家浜人已經定居,生產以原始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男子已逐漸成為創造財富的主力軍,因而在氏族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婚姻形態逐漸出現一夫一妻制,並且開始有了一定的私有財產。

當時馬家浜人的農業生產技術日臻成熟,尤其是在土質柔軟、河道縱橫的沼澤平原,與地理環境相適應的骨耜及木耜等農具發明並且不斷改進,原始農業逐步進入以熟耕為標誌的耕耜農業。因此,馬家浜不僅具有各種動植物生長的優越環境,成為先民們取之不盡的天然食物,而且出現初具規模的水稻田,並且已開始人工飼養狗、豬、水牛等家畜。

江南多雨,氣候潮濕,棲息在沼澤平原的馬家浜人因地制宜,創造出了與黃河流域先民居住形態完全不同的「杆欄式」房屋建築形式。馬家浜一座長方形房屋遺址,房基有三排柱洞,表明當時的房子先挖坑,上鋪墊板,旁邊豎木柱支持房頂。這種木架草舍的四周挖有水溝,便於排水,既可避潮濕或瘴氣,還可防蛇蟲或野獸之害。

馬家浜發現的用於撚線的紡輪,可以推知當時應已經出現原始「腰機」,某些上層的氏族長已穿(披)上了以野生葛為原料的布類。出土的碳化了的麻紡織物殘片,經科學鑒定,其纖維為野生葛,是中國最早的紡織品實物。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msos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