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高雄畫刊】

微電影的簡單拍攝,低製作成本,吸引了許多人投入這項新的創作方式,人人都可以是導演,拍出自己的故事。大量以城市做為背景,貼近創作者真實的情感,短短幾分鐘影片觸發人心中最深處的感動,微電影容易觀看、不用太多時間的特色,成為傳遞溝通的新媒體形式。高雄市近年來掀起一陣微電影拍攝風潮,無論是用比賽徵件的方式、活動宣傳或是想要為自己留下在這裡生活的印記,都可以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微電影中看見。

城市競賽 微電影風潮

「I LOVE 高雄」短片生動呈現旅人心中的高雄印象。(圖/魏奕旻 提供)

透過鏡頭,城市的一物一景有了與人對話的生命力。微電影創作讓更多年輕影視工作者可以用他們的角度來說自己的故事。高雄要打造影視城動力,除了吸引電影團隊取景拍片、引入電影產業之外,微電影的蓬勃發展,更吸引年輕團隊投入拍攝的行列。在陸續舉辦多次以城市為場景的微電影競賽中,每一次參賽者的作品,都帶起一陣高雄話題風潮。例如2011年「夏日高雄」活動中的「我是大導演」以及高雄電影節「48小時拍片大挑戰」,得獎影片在網路上流傳點閱引發討論,今(2012)年高雄電影節更首度舉辦「三分鐘手機短片競賽」,擴大了電影的各種可能性。

感動一 無國界的影像之美 I LOVE 高雄

兩個年輕的大男生,一趟高雄之旅,撞擊出一部華麗且動感十足的城市微電影。共同成立影像工作室的魏奕旻與張天城,分別擔任導演與攝影,用理性的觀察,貼近生活的熱情與幽默感,完成了「I LOVE 高雄」短片,並在2011年「夏日高雄」活動中的「我是大導演」比賽,拿下大獎。影片中亮眼的畫面,快慢交會,有著主觀時間流速的動作,像是在旅程後,凝聚在腦海中最美的回憶相簿,隨著自己的心情快轉、慢格播放。執導的魏奕旻說,因為我們想要呈現出旅人心中的高雄印象,所以整個拍片計畫,就是要來高雄玩,團隊用兩天的時間,將自己當成旅客玩遍了想要去的地方,只是肩上多了一部攝影機。

「I LOVE 高雄」片中隨機跳出的標注文字吸引觀眾目光。(圖//魏奕旻 提供)

整部片2分57秒的時間,就像是一趟節奏感十足的旅行,開頭以海浪及汽笛聲帶出港都的特色,穿插著人文與歷史的高雄質感;隨時跳出的字幕,或標注地名,或介紹特色,有著製作團隊獨有的城市解讀角度。這部影片用影像的美感,組成意象式的高雄,成功的在網路上跨越語言、文化,傳遞高雄之美,其所帶來的感動,讓到台灣的捷克學生用來將高雄介紹給捷克民眾,也讓更多人看見美麗高雄。

感動二 想像力無限的街頭 末日戀人

「末日戀人」以高雄街頭做為想像故事的舞台。(圖/李依庭 提供)

有人用鏡頭說出城市的美,有人用影片完成對城市的想像力。2011高雄電影節的48小時拍片挑戰,政大廣電系團隊以深夜無人的高雄街頭作為舞台,上演著他們構思許久的城市故事:《末日戀人》。一對受追捕的吸血鬼戀人,在深夜的街頭四處流亡,最後選擇攜手迎向會毀滅他們,卻也讓他們永不分離的陽光。這部片以完整的故事結構,流暢的場景與敘事技巧奪下火球人首獎。

片中隨著男女主角的腳步,狂奔在黑夜的馬路、無人的地下道,平日總讓人感到寬闊的世運主場館,深夜裡的建築黑影卻多了一份可怖的氣氛。很難想像平時給人爽朗陽光印象的高雄,也可以拍出截然不同風格的電影。電影製片李依庭說,參加這項比賽時,就決定要用吸血鬼的題材,本來以為場景會不好找,沒想到高雄的街頭可以拍出這般不一樣的味道。

這次經驗也讓團隊對高雄城市風景改觀,選景、拍攝不一定要在知名景點或具代表性的街景,高雄隨手取來都有讓人驚訝、滿足電影人無邊無際想像的完美場景。

感動三 來自城市的靈感 The Pulse

新銳導演程偉豪以「The Pulse」MV獲南方原創影音大賞獎。(圖/程偉豪 提供)

從學生時代就投入影片拍攝工作的新銳導演程偉豪,2011年以「The Pulse」MV獲南方原創影音大賞獎,當時評審予其非常高的評語,認為「The Pulse」這支MV已具職業水準,可直接上市播放。

程偉豪表示,去年有機會回到高雄停留一年進行創作期間,他在街頭行走時,突然感受到創作靈感就是從藝術家生活的城市中而來,拍攝「The Pulse」這部MV時,就希望能夠傳達出一座城市帶給藝術家創作的動力。他以融合高雄景色的特效方式來拍製,愛河為主景,後景加入特色建築,如85大樓,前景有著不斷移動的人事物,講述著藝術家與城市的關係。冷色調的影片,加上以「後搖滾」曲風的思維和型態,七年級導演程偉豪用自己獨特的美學觀點與音樂共鳴後產生的精彩作品,同時也期待將心中對於出自南方豐沛的影音內容,讓更多的人聽得到、看得見。

※延伸閱讀:
城市微電影 大感動 (下)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八月號】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msos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